電機以“鋁”代“銅”市場能接受嗎?
作者:泵閥 來源:電機 發布時間:2025-07-22
某行業自媒體提出“為限制扁線繞組的高頻交流損耗,部分企業考慮將扁線的全部或部分層更換為鋁材料扁線。”不知這是事實還是提議?
當前為什么鋁線沒有用在電機的原因:
銅的電導率約為58 MS/m,鋁的電導率約為35 MS/m,僅為銅的60%左右。這意味著在相同截面積和長度下,鋁線的電阻比銅線高。電阻高就會導致繞組的損耗顯著增加。若電流相同,鋁線的發熱量就會比銅線高,這會降低電機效率,并增加散熱系統的設計難度。

若是在高頻工況下,鋁線的等效電阻還會進一步增加。若要通過增大鋁線截面積來降低電阻,鋁線的直徑需增加(電阻與截面積成反比),這會導致繞組體積顯著增大,進而增加電機的整體尺寸和重量,與新能源汽車高功率密度的設計目標沖突。
然而文中話鋒一轉,輔驅電機跟鋁線繞組(鋁線定子、銅鋁混合線定子)就是很不錯的結合,輔驅電機功率通常低于主驅電機。低功率下,鋁線電阻導致的銅損對整體效率的影響相對較小,而材料成本可降低30%-50%,降本優勢突出。
舉例來說,一公斤銅線可能只有50米,而一公斤鋁線可達200米。目前在用量方面大約能節省四倍左右。這是因為鋁的延展性優于銅——同樣重量的材料,鋁線長度可達銅線的四倍。從密度角度來看,鋁的密度僅為銅的三分之一左右,因此制作相同規格的發卡時,鋁材可生產50-200個,而銅材僅能制作20-50個。這不僅在原材料采購成本上具有優勢(鋁約2萬元/噸,銅約7-8萬元/噸),加工費用也更為經濟(鋁加工費約15元/公斤,銅約60元/公斤)。
不足:當然,鋁材加工難度略高于銅材,主要體現在鉆孔工藝對溫度控制的要求更高,生產效率相對較低。不過隨著技術進步,這方面正在改善。
其導電率較低,在需要高功率輸出的場景(如驅動電機)中表現欠佳,因此目前主要應用于發電機等對功率要求相對較低的領域。以100安培電流為例,鋁導體的截面積需比銅導體增大30%左右才能達到同等導電性能。但就絕緣性能而言,兩者的耐溫等級是相同的(均為H級240℃)。
應用:關于產品規格,目前主流產品均為扁線設計,圓線應用較少。小型電機如水泵電機或離合器線圈仍會使用圓線,但微型化產品更傾向于采用扁線方案,因其在小型化場景中更具成型優勢。